渠家祯
清乾隆年间《天镇县志》记载,明天启年间,在我县城内南街,矗立着一座木制仕宦坊,上面镌刻着“总镇三云坊”,这是朝廷为了表彰时任大同府总兵渠家祯的功绩而建立的。
渠家祯,字兴,号和宇,明万历元年(1573年)生于天城卫。高祖渠进,曾祖渠亮,祖父渠风,父亲渠进芳。渠家祖籍安徽合肥,明洪武年间,其祖辈随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因军功被授予副千户的官职。为了加强九边重镇的防御,渠家随军迁到了赵家沟乡后峪堡村。嘉靖末年,渠家又全家迁徙到南河堡乡渠家村。父亲渠世芳,曾任陕西巩昌府照磨(文官,从九品)。后因渠家祯的功绩,被追授为都督同知(从一品)。
渠家祯从小在母亲的辅导下学文,大约十岁左右,母亲带他探亲,偶遇蒙古兵其母被侮辱杀死。渠家祯虽在母亲身边却无力拯救母亲,他悲痛万分,决定弃文学武。于是他遍访名师,刻苦练习。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练就一身武艺。万历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渠家祯,参加省乡试一举考中武举人,第二年参加京城举行的会试又高中了武进士。
万历二十六年,渠家祯受命在天城卫下设的镇抚司协助臬司办理刑罚和军匠户籍事宜。这是一个维护公平正义的官职。他牢记父母的教导,坚持廉洁奉公,虽有许多人贿赂他,让他高抬贵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他不为所动。渠家祯秉公执法,卫所里的刑狱也为之一清。由于明朝实行的是低薪养廉,当时中下级官员整体俸禄很低。渠家祯家中很清贫,但他仍经常告诫同僚及下属,无论谁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圣贤,但要做圣贤,必须要经过“困难拂郁(处境困难决不沉沦)”这一关,假如没有这一关,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了。正因为有了这一关,有人能抑制私欲从困境中脱出,成为真正的“君子”,而另一些人则过度追求私欲而放纵,成为不为人齿的“小人”。渠家祯时常感慨地说,做小人容易,做君子难。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廉洁奉公。
万历三十年,渠家祯由于政绩**,被提拔为镇宁堡守备(正五品)。镇宁堡坐落在我县白羊口村,是天城卫距蒙古最近的边关峪口,它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号称“北方锁钥”。明隆庆初年开始,由于和蒙古的“互市”,蒙古部落基本解决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到明朝抢劫掠夺的必要了。故虽然是边境,也没有了战事。但渠家祯毫不懈怠,整日带着几个士兵调查这一带的山势、地形和防务情况。有一天走到堡南那片坡地,一眼望去有几千亩,地势虽然是坡地,但满地是茂盛的野草,不难看出,稍加整理就是十分肥沃的土地。旁边不远处还有条小河,又能解决灌溉的问题。于是渠家祯亲自率士兵垦荒,洒谷种黍,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迎来了一次次丰收。他在闲暇之余,不论多苦多忙还教授士兵和军户习文练武,排兵布防。渠家祯诸事亲力亲为,对人又极为和善。让众士兵和军户都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平安富足生活。
万历四十一年,渠家祯被提拔任命大同北路参将。《大同府志》记载:“嘉靖十八年,毛伯温修建宏赐、镇虏、镇河、镇边、镇川内五堡。为云中腹背之地,北通沙漠,南翼镇城,东亘阳和,西连左卫,三面开耕,一面控御”。此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廷于当年设分守参将于宏赐堡,称为北路。渠家祯被任命为北路分守参将,足见朝廷对他的重视。渠家祯在参将任上,厉兵秣马,加强堡墙、防御工事的修建。几年时间,内五堡面貌焕然一新。
天启二年四月,渠家祯调任大同东路参将,又称靖虏参将。靖虏堡是靖虏五堡(靖虏堡、灭虏堡、威虏堡、宁虏堡、破虏堡)之首。嘉靖十八年宣大总督毛伯温主持修建了内五堡,但只有五堡势单力孤,缺少屏障。嘉靖二十二年大同总兵周尚文又增筑靖虏五堡作为护翼。靖虏五堡位于内五堡之东,剩下灭虏、威虏、宁虏、破虏四堡位于内五堡之西,成为内五堡的护翼。靖虏五堡不在同一路,靖虏堡属东路,其它四堡均属西路。靖虏五堡地势平坦,直面蒙古,无山川或河流的隔离,虽是作为内五堡之辅翼而设,但其本身位置也是缺少天然防御的,故设重兵把守。明朝后期与瓦剌互通贡市,矛盾缓和,为表示对少数民族的真诚和汉族的气势宏大,明廷将“靖虏”二字改为“镇宏”。现在的阳高县长城乡正宏堡村即靖虏堡。据《宣大三镇图说》载,靖虏堡创自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隆庆六年(1572年)包砖,周长1200米,高11米,设守备官1员,所领兵士461名,马37匹,分边沿长5.375公里,边墩26座,火路墩5座。渠家祯在任东路参将一年的时间里,依然是一边开垦荒田、整军练兵,一边修筑城堡,加强防御。
在靖虏堡,流传着麻黄草(圪节儿草)的药用价值是渠家祯发现的故事。为了抵御北方异族频繁的侵犯,整个明王朝期间,都在修筑长城和堡塞,但建设的工人和守卫的军人多数是从中原或南方地区征集而来。这些人来到寒冷荒凉的北方塞上高原,气候、水土不服,再加上生活条件也很差,故生病的特别多。头痛、感冒、咳嗽、气喘、浮肿等患者屡屡出现,经常影响工期和进度。那时候的军中缺少医生和药品,患者没有办法,只能用体质与疾病较量,有些人自愈了,有些人病更重了,更有甚者死亡了。
有一次,渠家祯也因受风寒而出现头痛无力、口渴烧心、咳嗽气喘等症状,但他还是率领部队例行出外巡察。期间席地小憩,口渴难耐,因身边只有几丛圪节儿草外,别无其它嫩草,便随手折断几根圪节儿草,塞进口内轻嚼以缓解口渴。过了一会儿,感觉脑门有些湿润,头痛和咳嗽有所缓解,出气也略显舒畅。他以为是休息所致,就继续巡察。第二天,他例行出外巡察时又旧病复发,便又席地休息。过了一会儿仍不见效,便又折了几根圪节儿草来润口。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感觉同上午一样,浑身觉得轻松有劲儿。通过两次嚼咽草汁,他疑惑莫非是圪节儿草起到了治病的作用?他也没有跟别人说起此事,晚上巡察完回驻地时,他拔了一把圪节儿草带了回来,饭后吩咐厨房折成短节,将其用瓦罐熬成汤,自服了一碗,又将所剩两碗,赠与两位因患风寒病卧床不起的下属服用。结果夜里三人都出了一身大汗,并退了烧。第二天起床后都感到轻松了许多。这样,他们连续服用了三天,全部病好如初。
渠家祯这才明白了圪节儿草能治病的功效。他索性派专人拔回一车圪节儿草,去根洗净后,每日用大瓦罐煎熬成草药汤,让军队患者服用。结果没用半月的时间,所受风寒类的轻重患者都得到痊愈,都能归队了。他们还发现此药草还有抑制预防感冒的功能,未患风寒病的将士们,在感冒流行的季节,提前喝上两三天的草药汤,能起到了防治感冒的作用。
天启三年(1623年)四月,渠家祯升任大同镇副总兵。天启四年,察哈尔部纠集漠南各部入侵大同。 一来是试探大明有没有作战之心,二来也是帮助漠南各部顺利过冬,提升威望,臣服下属。渠家祯果断指挥所部人马,奋勇杀敌,最后大获全胜。
天启六年(1626年),渠家祯升为大同总兵官,成为常驻地方的高级武官,挂征西将军印,加升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从二品)。崇祯元年(1628年)5月,蒙古部族插汉部二十万大军向大同一带进犯,当时,渠家祯镇守大同城,仅有两千多人马。他深知,如带兵出城拒敌,寡不敌众,大同城必将被攻破,后果将不堪设想。只有加强城防,死守大同城,等待援军才是上策。于是他昼夜巡视,身不卸甲。插汉部佯攻几次大同城无果后,沿长城一线的村堡抢劫一番后退走。第二年,御史李炳上奏朝廷,说渠家祯在敌军侵犯时,畏缩不前,不敢率兵与敌军决战,应该问罪。昏庸多疑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听信谗言,于9月26日将大同巡抚张翌明、总兵渠家祯等二十多人全部斩首。崇祯三年,渠家祯被平反昭雪,追封为荣禄大夫(虚职,从一品)。
渠家祯生有两男三女,长子叫渠宗海,次子叫渠朝海。渠家祯死后,长子渠宗海(清朝时任临江府同知)收敛尸骨,埋葬在赵家沟乡的后峪村祖坟。他又找到原蓟辽总督王之臣写了墓志铭。《天镇县文史资料》**辑,附有墓志铭照片,可惜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已无法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