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风光第52期

2025-09-18


乡村拾零

               ——楼子疃

楼子疃村是天镇县贾家屯乡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它东靠西黑石村、南毗将军庙、西临贾家屯村、北接米薪关村。据老人们讲,村里原来有一座古庙,庙宇下面是土窑,上面是砖木结构的房子,从远处看像一座古楼,楼子疃的“楼”就是由此而得名。

楼子疃村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形,域内沟壑纵横,村东的山丘上有一条路,顺路进入将军庙,再沿路往东可直达阳原县化稍营镇、张家口乃至北京,古时人称“通京大道”。

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小杂粮、散养牛羊为主。这里生产的“家乡黄”小米闻名遐迩。羊是天然放养,肉质鲜嫩可口,县城很多知名涮锅店都挂着“楼子疃”天然羊肉的招牌。

这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使人流连忘返,像极了“世外桃源”。这里空气新鲜,阳光明媚,彩霞绚烂,夜晚宁静,是修身养性的真正好去处。

楼子疃村东南1.5公里处矗立着一座山峰,远远望去就好像人们吃的白面馒头一样,当地人们以前称白面馒头为“馍馍”,馍馍山始得其名。“馍馍山”或许是人们当时对馍馍的渴望,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托吧!

“馍馍山”比较奇特的是山底下有三股泉水,它们各行其道,味道也各不相同,分别为淡、碱、咸,三股水分别从馍馍山根的砂石中喷出,最后三泉合一、长流不止。久而久之,滴水穿石,在山根砂石泥土中自然形成三个石头坑,好似当地人们放麻油用的油缸,人们又称之为三个“油瓮”。每个瓮深2米左右,瓮内泉水翻泛,明珠四溅,演奏出一曲曲天然交响乐,仿佛青龙吞吐激起一朵朵水花,飞溅在人间。泉水清澈透明,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钾、氯、钠、硒等微量元素。在炎热的酷暑,三股泉水顺沙沟流入村庄,曾是孩子们的天然浴场。冬季三股泉水顺流结冰,冰层一直绵延到村外,冰层厚度可达1.5米——2米,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然滑冰场。

在“油瓮”不远处的半山腰,有座“尼姑庵”,尼姑们曾在这里晨钟暮鼓、傍溪修行,现在空余遗址。当时庵里人就吃沟里的三股水,不知道是因为水质好,还是环境好,相传庵里的尼姑们就没得过病,人人高寿。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盛夏时节,从南方过来一个钉盆碗的手艺人,走村串户,为人们修补破盆烂碗。这天干完活后,挑着担子出村,一路上赤日炎炎、口渴难耐,当路经“油瓮”,看到清澈见底的泉水时,他喜出望外,便放下担子,边休息,边观赏,畅饮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正当他起身时,突然眼睛被瓮底闪闪发光的影子吸引了,手艺人一惊,心里不由得想是不是金子?便从箱子取出一个布袋,脱掉衣服跳进瓮里,大把大把地捞金沙子,装满了布袋,放在箱子内,挑起担子就走。走呀,走呀,越走心里越不踏实,怕别人发现了油瓮里的金沙也去捞。于是,放下担子,寻找源头,想用泥沙把泉眼堵了,可泉水实在太大,堵了冲、冲了堵,就是堵不住。他便从附近拔来一把草,用力塞进瓮内,又堆上泥沙,才放心地走了。他边走边琢磨,过些时候赶上大车把瓮中金沙全部拉走就会发大财了。没过几天,这位手艺人赶着大车,前往“油瓮”拉运沙子,结果傻了眼,瓮里水也没了,沙子也没了。传说那捆草正是当地的万年草,用它堵住水眼,那得一万年后才能重新复苏……馍馍山奇特而神秘,山下有没有金子?馍馍山下三股水味道不同,具体啥原因?旅游爱好者们在欣赏之余也能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

馍馍山附近的黄土丘陵上,有一处残砖破瓦遗址依稀可见,这就是景家寺。从寺庙到沟底汲水的石阶路宽近1米、长20多米。景家寺建于辽代,有殿堂50余间,明代末年毁于大火。据《天镇县志》记载,景家寺天祐地利,从建寺起一直香火鼎盛,光照一方。到了明末,寺院管理失察,僧众多有违规犯法者。一次,劫持路经此地的几顶官轿,内有一位官宦人家千金小姐。缘此,官府派兵围寺营救小姐,但已被糟践。官兵遂杀恶僧,放火烧寺。后来,有人以此为题材编剧《火烧金陵寺》。此剧轰动了周边,传播甚广。村里流传:古时,玉皇大帝主宰天宫,维护三界秩序。一天晚上,掌管庙宇的天神,发现人间的景家寺起了火。心头一惊,立刻施用神力,选择附近合适的地址,将景家寺转移到本县的夏家屯村。天亮时,夏家屯村有人看到了此庙,便奔走相告。很快人们越聚越多,议论纷纷,这突如其来的神庙是谁一夜之间建造的呢?人们不得其解。后来,村民根据这个传说,称庙宇为“自来庙”。据传,景家寺被烧时,它已飞到夏家屯村暂栖避难,逃过一劫。后来一遇大风,就喊叫——“回呀!”“回呀!”。夏家屯村人为了留住神庙,花重金请和尚诵经布道,并特意打造三副铁链,将主庙系在大树上,不让它“飞回”。自来庙由四进四合院庙宇和钟楼组成,有四大天王庙、奶奶庙、观音庙等,庙顶有琉璃瓦、风铃等。可惜的是“文革”破四旧时拆了大部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最后一处建筑被拆毁,现在只保存着两块碑记。

“自来庙”在国务院相关部门有档案资料。1980年在楼子疃村东南梁上景家寺附近河畔30米的台地上出土了石器材料、陶片等,现存于县文管所。1982年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发现石器材料84件,陶片7件,其中细绳纹夹砂红陶、泥质灰陶2件,粗绳纹夹砂褐陶、泥质灰陶3件,素面细泥红陶2件,火石 33 件,凝灰岩6件,玛瑙5件,脉石英3件,砂岩1件,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约4000至6000年),与大同市高山细石器相当或稍晚,已出现人工制造的复合工具,如用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中,并已广泛使用弓箭。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的大同盆地是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大同湖,范围包括今大同市市区、朔州市市区、山阴县、应县、浑源县、怀仁市、阳高县、天镇县及河北省阳原县等地区。大约3万年前,大同湖萎缩殆尽,桑干河流域逐步形成,大同先民在此傍水而居,开始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伴随人类文明开始逐步进入新石器时代,泥河湾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楼子疃村古人类遗址作为天镇县桑干河流域人类遗址的代表之一,充分表明了天镇地域在泥河湾文化区域的重要地位,展现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起源、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还为探索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诸阶段与我国其他诸文化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中国现代人起源理论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楼子疃村南有一条由低到高、直达馍馍山的深山老沟,沟宽1千—2千米,长1.5千米多,村民叫“甸台沟”。这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珍贵的文物、优雅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这条宽阔的沟内,当地政府新建了三股水蓄水池。那方圆30米的水池清澈见底,银白色的鱼儿翩翩起舞,池内浪花起伏,出水处连接三管道,汩汩流入三个水瓮中水花四溅,演奏出了新时代的凯歌。汩汩流水,响彻山谷,令人们心情愉悦,游客坐在池边洗手、泡脚,神清气爽。小孩子们索性扑通扑通跳进池里,戏水玩耍,快乐无比。姑娘、后生们在这里谈情说爱、喜结连理。水池周边还坐落着饭店、住宿、娱乐、文化广场,大树下桌椅板凳任选任坐,小小露天舞台在夜间更是灯光辉煌,老人、孩子争相登台亮相,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走进楼子疃,踏青游玩,尽情地放松,享受清新的空气,我们的心灵得以与大自然共鸣。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我们应携手并肩、开拓创新,借乡村振兴的东风,让美丽的田野变得生机勃发;让绿色的果实更加香甜可口;让农民幸福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共同绘就美美与共的山村新画卷。(夏胜)

阅读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