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路简述(明)
在大同镇分路防守体系中,我县新平路的设置有着特殊的意义。新平路地处边关要冲,从太祖至嘉靖年间,时有蒙古骑兵入侵,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三云筹俎考》载:其新平三堡又孤悬东北,转输既艰……我之情形虚实,虏悉周知。《读史方舆纪要》载:新平孤悬绝塞,界宣、大两镇之冲。新平三堡系指新平堡、保平堡及平远堡。“三堡之地”孤置于极边,是宣府、大同二镇的门户,理应严加防守,然防御极弱。
大同作为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因在边防体系中居要冲之地而为明廷高度重视。嘉靖年间,明蒙边境虏患不断,“扰我疆场,迄无宁岁”。为了加强防御,明廷于大同镇大量增筑军堡、烽燧,整修边墙并且对各路进行重新划分管理,先后增设北东路、北西路、南路、威远路、新平路、井坪路六路,从而完善了大同镇的军事应援体系。
宣大总督赵炳然上任后,对“三堡之地”进行了实地勘察。“三堡”地方,深入敌境,距离天城城60余里,之间有重山阻隔,为大同镇外藩,但也扼守宣府门户,因此赵炳然认为新平三堡“在大同虽属,以远而血脉欠通;在宣府虽近非属,而痛痒不切,臣议此地,虽属大同地方,实为宣府唇齿”。“三堡之地”东为西洋河,是“三堡”输送米货的交通要道;西为阳和城,是东路参将驻守之地。这两地是北虏入犯最为频繁之地。如果“三堡”不守,西洋河、阳和亦难守,宣大二镇亦唇亡齿寒,最终威胁京城安全。故而赵炳然认为“若非三镇协力、彼此共济,早计而力防之,则各堡既近狼虎之群,难免吞噬之祸,而西洋河亦不能以安枕也”。在此。赵炳然指出了加强该地区军事管理的重要性。由于新平、保平、平远三堡皆踞地势险要之地,有随时被蒙古兵吞噬之威胁。此地一旦失守,整个军事防御体系将危于一旦,这不能不引起明廷极度重视,如在此分设一路,就能够有效地加强管理,因此加强“三堡之地”的军事防御力量势在必行。
分担东路压力亦是设置新平路的一个原因。《明史·兵志》记载“总兵官总镇军为正兵,副总兵分领三千为奇兵,游击分领三千往来防击为游兵,参将分守各路东西策应为援兵……”由此可窥见路的功能在于统筹所辖各堡及边墙的防务,“策应为援兵”,有效配合镇的作战。新平路设立之前,所辖之地原属东路。嘉靖二十三年詹容主持“筑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为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一书记录了东路的管辖情况,“此路管辖九堡,分边沿长九十六里四分,边墩百七十八座,火路墩九十座。本路虽在皆边,虏患频仍”。由此可见,东路所辖边堡众多,边墙较长,并且俱是蒙古骑兵频繁出入之地,给东路分守参将往来应援造成一定困难,容易形成鞭长莫及之态,造成管理不便之势。
新平路的设置对新平堡等三座军堡统一管辖,合理协调了三堡的防御活动和行政管理,既便于战时增兵驰援,也便于平时军事训练和生产的管理,有效减轻了东路的管理压力,弥补了宣大两镇交界军事防御薄弱的漏洞。
关于新平路的设立时间,相关史料记载不一。杨时宁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一书记载“本路原非旧设,乃嘉靖二十五年新展自境外者”。《三云筹俎考》也有同样的表述。《天镇县志》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始设新平路分守参将,驻新平堡”。这些史籍大多数认为嘉靖二十五年是新平路设立的时间。
然《皇明经世文编》一书中赵炳然上疏云:“……已闻大同镇东路天城城参将,所属新平、保平、平远三堡”。赵炳然于嘉靖四十四年十月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所以以此记载,“三堡之地”在此时乃属东路所辖。万历《大明会典》记载“新平堡参将,嘉靖四十五年添设。所属新平堡、保平堡、平远堡,三守备”。《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十日记载:“添设大同新平堡参将一员,分守新平、保平、平远三堡,兼割原属天城参将山北十四堡隶之”。《天镇县志》记载:嘉靖四十五年,麻禄任新平路首任参将。这是明确将嘉靖四十五年作为新平路的设立时间的两处史料记载。
以上所列相关文献价值最高的当属《明实录》,成书于弘治年间的《大明会典》是明朝有关典章制度的专著,弘治三年修,未刊行,正德年间,李东阳校正刊行,嘉靖时有增修但未刊行,万历加修,成本228卷,刊行。《大明会典》以官修《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律》等百司之籍汇编成书,由各朝皇帝命李东阳、张居正等大学士增修颁行,因此史料可信度极高,新平路参将设置的记载年限应不会纰漏错注。《皇明经世文编》辑录了大量明代**人物的上疏和文集,由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主编,由众人选集而成,内容均为名人文章,史料价值极高,因此《赵恭襄文集》所辑赵炳然疏可信度很高。
由以上两部书的记载来看,新平路的设置时间当是嘉靖四十五年为准,而新平堡、保平堡及平远堡三堡的设立应该为嘉靖二十五年。《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是一部历史地理图说集,作者实地调查之图说史料较高,但关于新平堡设参将的记载与《明实录》《明会典》相驳,因此可信度不高。《三云筹俎考》成书也较晚,并有辑录前人史料之嫌。综上所述,添设新平、平远、保平三堡的时间应该为嘉靖二十五年,而新平路的设立确切时间应该是嘉靖四十五年。
明代新平路管辖范围在天镇县。《三云筹俎考》中记载“旧边自东路镇宁堡缩而南,与宣镇之李信屯相连,不惟边垣曲折加长,且哨夜近虏难瞭。今开拓而北,直与宣镇西洋河相接”。可见新平路的管辖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大致范围基本不变。遵《九边图说》之记录,新平路所辖地方突出边外,西面和北面俱临虏地,西至守口堡和镇门堡,南为瓦窑口堡,东界宣府镇西洋河,北为榆林旧县之地。所辖边墙46里有奇,下辖军堡4座,边墩82座、火路墩42座,4座军堡分别是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其中桦门堡于万历年间设立,相对其他3堡较晚。
新平堡北距边墙7里,西距边墙2里,南距瓦窑口堡13里,此堡分管边墙外有松木儿台吉和五路台吉部落,长期活跃在榆林旧县之地。边墙东北角下有马市一座,边内为榆林县川极冲和水泉儿沟极冲。平远堡位于本路东北角,西距新平堡15里,东到西洋河5里,南至宣府李信屯13里,边内中段为大红花林极冲,西边为石窑沟次冲,边墙东北有旧马市一座,边外有石宝成比妓等部落驻牧在回回墓地。保平堡东北距离新平堡7里,向东相去平远堡20余里,西通边墙1里,南至桦门堡20里,边外有五路台吉驻牧,北边内为平胡墩极冲。桦门堡设立较晚,由于重山阻隔,此地为守边薄弱之地,它的设立方便了新平路和东路各堡的通信和军事应援,本堡设在山间平地,北至保平堡20里,东到永嘉堡30里,西到边墙2里,南到瓦窑口堡11里,边外有兀慎台吉、守口夷人等部落驻牧。新平路在各路中设立较晚,规模相对较小,驻兵人数均不及其他各路。但其临大虏、边关极冲的军事意义极为重要。
关于新平路的军事实力情况,在各路中规模较小,与西路相比,虽然均下辖4堡,但驻军人数和军饷均不及西路。西路驻军4516人,军马929匹,而新平路驻军2956名,军马428匹。新平路地位如此突出,但是规模却较小,造成这种情形有它的内在原因,首先,新平路管边较短,所需兵力不是很多,而从4座军堡的规模和粮饷分发来看,此路所能容纳的兵力有限。其次,新平路扼守宣大门户,距离阳和城、天城城等大军堡较近,遇战事必然会受到大同镇东路甚至是宣府镇的军事驰援。新平路的作用更多是侧重于军事预警,所以驻兵规模较小。这样既缓和了边境布置重兵进行军事对峙的局面,也便于迷惑蒙古部落,使其难探虚实,不易暴露军事实力。为后来的蒙汉互市营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氛围,对于缓和明蒙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新平路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在军事防御的功能之外,还是蒙汉互市的重要场所。在明蒙关系中,边防要塞除了军事功能之外,互市贸易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王崇古言“必须许以市易,以有易无,则和好可久,而华夷兼利”。隆庆初高拱、张居正等大臣也提出了“华夷一家”的主张。互市的开合是民族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明蒙关系发展演变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长城文化带”的特征之一。
早在正统三年到嘉靖三十年,明朝就在大同边境开贡市,但设立不久,就因为战事而中断。直到隆庆四年,明蒙达成“隆庆和议”之后,才有了大规模的互市贸易的发展。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开市凡十一处。在大同者三:曰得胜口、曰新平、曰守口”。新平堡马市位于堡西北边墙下,主要的互市对象是黄台吉、五路台吉等部落。
蒙汉贸易是在隆庆和议这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此外,蒙汉各自农牧业的优势发展亦是互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明统治集团,进行厚往薄来的官市贸易,主要目的体现在“羁縻”作用上,其戒备边患的意义要超过交易本身。市由官府管理,官出“市本”,议定合理贸易价格,维持秩序和量抽税银。
新平堡互市开设于隆庆五年。《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详细记载了隆庆五年蒙汉互市的具体时间,新平开市的时间为七月初到七月中旬。到万历朝时,发展到一个月左右,发展到后期并没有固定市期。互市是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的,官市占比重较大,“大市”一年一次,一次一个月,官出“市本”,进行管理,主要以马匹、缯帛为交易内容。万历年间增设“小市”,又叫“月市”。梅国祯《再请罢榷税疏》云“每月小市一次,每次不过三二日”。主要贸易物品多属于生活必需品。“私市”又称“民市”,发展十分迅速,《三云》记载“虏以马、杂畜、皮毛,我以银、布、彩缯诸货,官市毕,听民私市”。新平堡马市有东马市和西马市,新平堡“民市”的发展使当地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名扬万里。现在新平堡遗址有北街和东街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还有诸如王家偏院、贾家宅院等商贾宅邸。
马市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蒙汉民族关系的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作为政府提倡的一种“羁縻政策”,互市增加了明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边防,维护了明王朝的统治。新平路马市的设立满足了五路台吉等部落的生活日用品需求,补充了明朝军马的来源,减轻了蒙古对此地的军事掠夺,军事意义和社会意义极大。后期长城沿边马市经历了明末的衰落,也经过了清统一后的短暂繁荣,康熙年间官方马市全部废止,民间贸易繁荣起来,新平堡马市也在崇祯初基本废弃,但新平路的民间互市贸易仍然很发达。到现在新平堡马市已经演化为晋冀蒙物资交流大会,互市场所在后期或废弃,或转化为乡村聚落继续存在,新平堡镇现仍有东马市和西马市遗址,分别是现在的平远头村和西马市村。 摘自《山西大同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