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轶事
传统节日如同历史岁月中的点点浪花,把人类社会生活点缀得五彩斑斓。尤其是春节,它是亲情、人情关系的枢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更是远方游子寄托乡愁的回忆。在历史上,由于我县地处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交融地,孕育出自己独特的年俗风情。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华夏儿女普天同庆。在我县,春节俗称“大年”,是一年中最热闹隆重的节日。按照本地的传统,过年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过年前重要的节日有“腊八节”和“小年”,是春节的铺垫,预示着大年正一步步走近。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腊七腊八,冻坏胳膊”,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可见人们从过腊八就开始,忙活着杀猪、压粉、炸豆花、炸油果、推碾加工糕面、打扫家、买糖果、做新衣等过年的前期准备工作。民间传说,吃腊八粥,要在大早上不见太阳时吃,见了太阳就变成了红粥,吃了会得红眼病。多数人家用大米、小米、黄豆、绿豆、红豆、红枣、花生等混合做成的“八宝粥”,也有的人家吃小米、芸豆、黄米掺和的豆粥叫“红粥”。这天,家家户户还要用铁锅炒黄豆、瓜子等,称之“旺豆”,吃“旺豆”,寓意兴旺发达。有的农人还到河里打冰,立于门前,观察来年春种秋收什么。这一天,人们还将蒜剥皮,泡在醋里,然后密封在容器里,放上半月二十天,泡制的蒜就变得晶莹碧绿。是过年吃饺子的**搭档。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小年,灶王爷上天日。传说为了不让灶王爷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的过失,晚间在灶君前摆香案,供麻糖,焚香礼拜后,以少许麻糖将灶王爷神像的嘴粘住,使之上天后不能说坏话。这一天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吃麻糖,暗喻不说坏话不骂人。这一天还要打扫卫生,犄角旮旯都要打扫干净。这是扫去一年的尘埃,也是为了驱除旧一年的晦气和污垢,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顺顺利利。从这一天开始,也要清理个人的卫生,洗澡、理发、买新衣服。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过去由于物质生活的贫乏,人们把剃头作为一件大事。
腊月二十三在北方地区是小年,但在南方二十四是小年。民间传说,朱元璋年轻时是一穷光蛋。有一年过年,他身无分文,想在肉铺里赊几斤肉过年,老板不肯,他说那赊一个猪头吧(古代猪头很便宜),老板猪头也不赊。朱元璋无可奈何,随手在街道墙壁上写上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二个年。想不到朱元璋后来真当上了皇帝。这一年快过年了,他想起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游诗,为了自己的金口玉言,他颁旨,从今年起过二个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二了,就定在明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于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是春节前最为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个特别的仪式——“请祖回家”。 家中的男丁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供品和香烛,祭拜先人。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家族历史的回顾和传承。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希望先人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牵挂,也希望祖先的庇佑能够带给家族好运和幸福。祭拜结束后,将先人的遗像请回家中,挂在显眼的位置。
在中午前,在大门贴春联和门神画,在玻璃上贴福字、贴窗花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营造浓厚的过年氛围,更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幸福美满。
垒旺火也是三十的重要工作。过去,人们多数是用高粱秆、玉米秆,现在人们多数用煤块,下面大上面小,一层一层垒成塔状。通常在除夕夜刚过十二点点燃,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生机与繁荣。
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鸡鸭鱼鹅,应有尽有。晚上,不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漂泊他乡的驿客,都不远万里奔赴,齐聚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的温馨。父母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聊天,谈国事家事天下事,谈村史家史奋斗史。小小的房间气氛融洽,年味浓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了午夜十二点,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正式进入新春佳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此时,旺火点燃,春烟滚滚,火光熊熊;鞭炮齐鸣,电光闪闪,震天动地;礼花焰火,绽放空中,五彩斑斓,世上的一切声音都被喜庆的爆竹声淹没,天上的繁星在绽放的绚丽夺目的礼花中黯然失色。举国同庆,亿众欢腾,人们兴高采烈,男女老幼围在旺火边,边烤边相互祝福,或围旺火绕几圈,盼取一年兴旺吉利。家家灯火通明,欢歌笑语,这一夜,许多人不睡觉,通宵守岁等待新年黎明的到来。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又截然不同,喧闹了一夜的人们早上起来得都比较晚,街上店铺关门,商贾不举,城乡都在休息,爆竹的纸屑洒满街道院落,旺火余烬或明或暗。当红日高照时,开始了新春大拜年,小辈给老辈拜,朋友之间拜,家家户户门庭若市,出出进进的人们川流不息,就是在路上碰见陌生人,也要道一声“过年好!”。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希望晚辈平平安安度一岁。送压岁钱的习俗历经千年至今仍然盛行,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如意。古时民间认为给孩子压岁钱,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从而化凶为吉。在新时期,压岁钱已剥离了迷信色彩,成为一种关心爱护的象征和礼俗,得到压岁钱的孩子们多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玩具,还有的小朋友用压岁钱捐赠公益事业献爱心,赋予了新的内容。过大年,大拜年,进门入户,祝福祝愿,老人们在吉语良言中颐养天年,中青年亲朋杯觥交错,酒酣情热,小朋友们自有玩法,童趣童真,天真烂漫。温馨、和谐、喜庆、热闹成为春节永恒的主题。过春节,长一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变与不变的自然法则里,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景。
初一也有讲究:一是不睡懒觉。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天,是一切事情的开始,所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不能睡懒觉。二是不扫地倒垃圾。因为扫地寓意会把财运赶跑。三是不动针线。动针线如果不小心扎到手指上,会影响情绪,其实是女人们忙活了一年,辛辛苦苦,该休息休息了。四是不准地上滴水,不向外泼水。取其财运滴水不漏。五是不拉抽屉不揭柜,以免响动惊诸神。六是不出钱物,以免破财。七是不说脏话,不骂人,不说难听的话,初一早晨不喊人名字。
初二是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在这一天,嫁出的女儿带着女婿和孩子,带着礼品回到娘家,给父母长辈拜年。
初五俗称“破五”,人们要倒穷土祭财神。从初一到初四,垃圾是不能随便倒的,以免倒掉财运。初五这一天,被人们视为倒穷土的日子,早上不见太阳倒在十字路口或大门外,还响个大炮送穷神出门。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一年中**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时候,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既是贺新春的延续,又表明节后将静心凝神,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这一天,不论城里农村,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户户七色彩灯窗前悬。富裕的农村,还自行组织村民白天扭秧歌,晚上举行民俗活动“查灯”。大街小巷,五彩斑斓,灯火通明,喧声笑语,竟夕不绝。
近年来,县里还组织大型街头文娱表演。这一活动一般举行三天,从正月十三上午开始,到十五夜间结束。每天上午和晚上,在主要的大街上,有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推车车灯的,舞狮子的、舞龙灯的、耍丑出相的、敲锣打鼓的,应有尽有,逗得大人小孩哈哈大笑。同时还举办灯展、灯谜竞猜活动和棋类比赛,增添了不少新的娱乐内容。为了营造欢乐热闹的节日气氛,县城四大街和重要路口分别搭建了数道彩门,流光溢彩,璀璨夺目。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有时还举办大型焰火晚会,气势磅礴,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奏出声、光、电交织的交响曲,幻化着各种美丽的图案,照亮着大地,映红了夜空。伴着春天的气息,蓝色宝石,红色经典,扇形牡丹,金丝菊花等礼花竞相绽放,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柳絮飞扬,时而千帆竞发。边城大地不夜天,风调雨顺祈丰年,五谷丰登映笑脸,建成小康谱新篇。上元之夜是团圆之夜,幸福之夜,就连阅尽人间春色的天上明月,也在为人间的太平盛世,和谐幸福而祈福纳祥。
现在,过年时许多传统习俗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了,就连中年人也快忘记了,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习俗,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