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琥
在天镇新平堡迎恩门瓮城北墙下曾有一座庙宇,名叫三英祠,为明朝万历年间所立,供奉的是戍边名将郭琥、周尚文、麻禄三人。这三个人在明帝国历史里声名显赫,尤其是郭琥,被后世称为明朝中兴三大将军之一。郭琥世袭军籍,先后任陕西永昌卫总旗、永昌卫指挥使、古北副总兵、山西总兵、延绥总兵、蓟州总兵、大同镇总兵等,后以军功升任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授光禄大夫,皇帝敕封其子孙五代世袭都指挥使。因郭琥曾在山西、蓟州、大同三个边境任过总兵,他的家乡永昌县在县城内为其立“三边挂印”牌坊。
郭琥,字宗器,祖籍福建。元末明初,其先祖在福建参加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立下功勋。后随军队迁至甘肃永昌。郭琥出生于正德末年,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每日舞棒弄枪,学习兵书战略。从小立志把戍边御侵、保家卫国、守护民众为己任。据《永昌县志》记载,郭琥从小就显示出军事方面的素养,他经常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他们和泥巴筑城池,削竹子作为旗杆,裁色纸做旌旗,堆瓦砾为营垒。在游戏中,郭琥充任指挥,指挥着小伙伴们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游戏。结果他指挥的小伙伴们攻防有序,还真有点真正战场的气氛,让大人们见了也赞叹不已。
嘉靖十五年,郭琥正式从军。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两个月后,就被任命为总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郭琥因屡立战功,升任永昌卫指挥使。在任永昌卫指挥使期间,多次向西征战收复泱羌沟,向东出兵收复乌牛坝等地,把永昌卫的版图整整扩大了100多里。打得鞑靼部闻“琥”色变,望风而逃。郭琥因多次杀敌立功,一年后,升姑臧府(今武威)守备。
此后,郭琥率领所属部队经常与河套一带来犯之鞑靼作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郭琥闲暇的时候不是操演排兵布阵兵法,就是钻研兵书战策。他对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来的很多经典的战例烂熟于心,尤其是《孙子兵法》更是倒背如流。他经常讲给将领和士兵,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实践。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嘉靖二十六年,河套一带的鞑靼大肆入侵,大肆抢夺民间财物,郭琥奉命击敌。他在战斗中,不是硬打硬拼,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计谋,在两山夹一沟处设置大量伏兵,他亲自带领500名骑兵出击佯攻,然后假败,引诱敌人追击,等敌人追到埋伏处,突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刹那间,喊杀声震山谷,奔击鞑靼军。鞑靼军突遭袭击,首尾不能相顾,以为神兵降临,人人惴恐,个个逃命,鞑靼部大败而归。郭琥一战成名,升任至蓟州古北副总兵。
在古北任副总兵时,郭琥发挥了出色的军事组织才能,将队伍训练得井然有序,获得了部众的信服。他多次亲自实地调查蓟州一带的山势、地形和防务情况。他认为蓟州作为防守京都的北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缺少精兵驻防,士兵驻守时间短,换防过于频繁,整体战斗力并不强,一旦遇到蒙古部落大举进攻,缺少精兵强将防守,有可能对北京造成很大的威胁。他认为应该在边境尚未发生战事之前预先做好防备。经过精心考虑后,他写成一份整军备战的建议,上奏朝廷。他的这份奏折虽然未能被朝廷采纳,但看过这份奏折内容的一些高级官员都认为他的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及其在奏折中显示出来的军事才华是难能可贵和值得称赞的。为他以后官职的晋升打下了基础。
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郭琥因战功由署都指挥佥事、古北口副总兵升任延绥镇总兵。嘉靖四十五年七月,鞑靼部一万多骑兵由延绥平山墩入侵。总兵郭琥屯兵清平堡拒敌,他认为鞑靼部不敢贸然进攻。但鞑靼部却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部进攻到保安、安定等县,一部进攻延安府。沿途东西数百里的堡城听闻鞑靼部来袭,城堡门全部关闭。可居住在堡外的人家却遭了殃,几乎被抢光杀尽。固原总兵郭江率领将士三千人驰援。快要到达战场时与众人发誓:“边事急矣,当抵死战。”一鼓作气打得鞑靼部败走,但不长时间又引来二万骑兵。总兵郭江不幸被包围,郭江和部下三千多人全部战死。 副总兵时銮率数骑登墩以拒虏,被包围六昼夜,让鞑靼擒获。此战,因延绥总兵郭琥没有及时出兵救援,被革职。隆庆元年四月,隆庆帝因郭琥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又下旨调郭琥任大同副总兵。
隆庆元年十月,调任郭琥任蓟州总兵。这一年,蒙古俺答部进犯大同,土蛮部进攻蓟州、昌平,京师一度戒严。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明穆宗听从蓟辽总督谭纶推荐,诏令戚继光总理蓟州等四镇的练兵事务,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戚继光到任后,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
隆庆三年十月,中军都督府佥书、署都督佥事郭琥调任山西总兵官。11月,鞑靼部首领俺答用降将赵全的计谋,以内奸张辉等诸贼为内应,欲夜袭老营堡。就在夜袭的前一天,水泉营守备陈一言侦察得知此事,急报总兵郭琥。郭琥率领一队骑兵,在夜深人静时,马脚裹步,士兵衔枚,疾驰老营堡。一到老营堡,郭琥迅速用自己的亲兵置换了守门将士,并杀死了张辉。部署妥当等俺答至。不一会儿,俺答部到达城外,举火为号,可城中无回应。又急忙敲击城门,问城内是何人镇守。士兵一起大喊:郭大将军在此,尔等速下马投降。俺答部一听郭琥在此,害怕地乘夜色逃跑了。
隆庆四年(1570)四月初九日,俺答率部由朔州平虏(今平鲁)边口大举入犯。总兵郭琥率领大队人马,修好坚固防御工事,等待敌人。俺答于是向南走朔州、应州、怀仁等诸路。但大同总兵马芳等也有准备,俺答部又转攻平虏城。参将张刚恐防地有失,又害怕俺答深入,于是与守备朱进、张鉴、董尚文等密谋,派遣使者以重金贿赂俺答,让他们攻击威远堡。于是俺答率部猛攻威远堡,宣大总督陈其学获悉急忙率总兵胡镇出兵增援。大同巡抚王崇古也派遣总兵马芳率兵驰援,经十余日殊死战斗,俺答退去。隆庆帝下旨赐陈其学、郭琥、马芳等银币若干。张刚等人被锦衣卫捉拿至京问罪。
万历元年三月,郭琥调任后军都督府佥事、大同总兵。万历四年五月,蒙古鞑靼部与杀胡堡守备因为马市贸易有了摩擦,鞑靼部拥兵压境。郭琥听到消息带兵前去,在两军阵前郭琥晓以利害规劝。鞑靼部首领见郭琥将军身披铠甲,腰挂宝剑,威武雄壮,透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威严和力量。急忙问这是何人,当得知是战神郭琥,急忙引兵而去。他的做法正如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长年守边的郭琥,不知不觉磨炼出一种令人敬畏折服的威慑力,这种威慑力可震慑敌方,避免交兵。
郭琥在大同总兵任上还修筑了不少工程。万历四年,郭琥主持重修了善化寺,重建墙垣,扩大山门,修缮台基,并围以石栏,增建了钟鼓楼等。
万历五年郭琥主持督修了高山堡的加筑和砖包工程。云冈区高山堡“靖宁门”石匾上的落款有“钦差征西前将军镇守大同等处地方总兵官郭”,说的也是郭琥,这些遗迹遗存是明朝留下的痕迹,当然他们更多的功绩都是用行动书写在了大地上,留在百姓心中。
万历七年,郭琥重新修理了东起天镇新平堡西洋河西自偏关丫角山绵延600余里的明长城。据《明实录》记载:“以地之缓冲分为三等,一等为临边要冲、敌所必至之地,预先修筑;稍近边界,敌所不至者为二等;附近腹里,去边稍近为三等。”每五里设一墩,每墩两个士兵,轮番值守。大明建立之初就对原有的旧长城进行整修,大规模修筑长城是在明嘉靖年间和万历年间。现在想来正是这些忠勇的边将,一任接一任地修筑边墙,使得大同镇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正是这些有勇有谋驻守边关的将士,不畏苦寒,枕戈待旦,视死如归,真正成就了大同镇“铁城”的威名。
万历年间,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应大同巡抚梅国祯邀请前往大同考察。他看到大同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大同城外围的内外长城蜿蜒起伏坚固雄壮,边墩星罗棋布,内堡外墩,烽堠相望。感慨之余写下了特别有名的《大同城》诗:“此城真与铁城同,作者何人郭琥功。更有尚文周太保,至今说著犹悲风。”
万历八年(1580)山洪暴涨,兴云桥被冲毁,郭琥主持重修了兴云桥,并改石柱桥为拱形桥,同年郭琥还为大同城墙加砖砌筑了女儿墙。《大同府志》记载:拓故基而更创之,桥下环十九瓮,上可容方轨,高三丈余,东西长百余丈,南北阔十余丈,翼以石栏,仍曰兴云桥。
万历十一年,郭琥上奏万历帝,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解甲归田。万历帝准奏,以其功绩加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授光禄大夫,并敕封其子孙五代世袭都指挥使。
郭琥的一生是金戈铁马的一生,更是戎马倥偬的一生。从嘉靖十五年从军到万历十一年解甲归田,在近五十年的从军生涯中,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北方御虏前线,为保家卫国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也在明朝军事文化方面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