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风光第44期

2025-06-19

于谦后裔认祖归宗记

2018年12月1日,对于张西河乡朱家屯村民余宝泰来说,是异常激动的一天。这一天,他和他本家共九人,终于“回”到河北省邢台市于家石头村认祖归宗了!对于石头村的于姓人来说,他们的五股族人终于团圆了!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洪武年间开始的全国大移民,动迁人口数百万。北方很多人,尤其是塞外的人说起祖先,顺口就是这句。可谁曾想,地处塞外、有边城之称的天镇县竟有从河北迁徙来的人,并且还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后代!

这事说来话长。原来,天镇县张西河乡朱家屯村有一余姓大户,虽然从户籍上看都姓余,但从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说法可知,其实有“肉余”和“干勾于”之分。关于这一点,村里人都确信无疑。就是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聚会宴请也多首先招呼本姓,对于另姓族人,也攀行论辈,称兄道弟,实际在各自心中却泾渭分明。作为余姓一员,余宝泰从小听老人们说,自己其实是姓“于”。他好奇地暗中打听这事的来龙去脉。一次偶然的机缘,在外打工的余宝泰和他一起工作的王师傅聊天,王师傅跟他说曾经有一人在阳高车站货场工作,姓于,知道自己祖先是大官,遭人陷害,祖籍浙江钱塘县。余宝泰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重视,就到处寻找那个于姓人的下落,但始终没有找到。

认祖归宗自古就是华夏各族儿女的头等大事,体现了各宗各姓对血浓于水亲情的重视,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余宝泰回家后,就萌生了到浙江省钱塘县寻祖的念头。他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只身一人到钱塘找了很多地方。偌大的杭州市钱塘区,找个人谈何容易?几经周折,才从世代居住在钱塘县南邵村的老人们那里打听到,可能还有部分于氏族人。他费尽周折,找到几户,但他们对于姓人如何辗转到山西省不得而知,只根据自己的了解给他讲了些于谦的故事。

这次探访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结果,但他始终不甘心,他不断找机会跟村里老人们聊。大致理出一段头绪。原来是在明朝时期,两男一女从外地逃难来此,两男本姓于,逃到朱家屯(当年叫桃园堡)就被村人收留下来,开荒耕种为生。谁曾想,村人很快就听说官府到处捉拿他们,大家议论纷纷。供出他们吧,本族人也会因私自窝藏逃犯受连累。再说这几个人,老实本分,性格和善,不与他们争一寸地,也不占他们一间房;从不与村人有任何纠葛,完全是以开荒种地为生,掏洞穴居。根本不像是坏人,谁能忍心把他们交给官府,送上绝路。正在村人进退两难的时候,在县衙当杂役的余家人连夜飞马回村,与族人商议,同意两个于姓人改姓余,又想出支应吏役的办法。两姓读音一样,口头问起来不会出问题;书写时,于字上加人字,下加撇点,改成余字几乎不露痕迹。就这样应付过去了,才使他们幸免于难。虽然巧妙遮掩过去合成一姓,但世代相传,都知道一姓不一家。

余宝泰自打知道这事后,一直有认祖归宗的想法,无奈自己所知极其有限,在偌大中国找到祖先犹如大海捞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余宝泰打探族人的过程中,河北省邢台市于家乡于家石头村的于氏族人,也根据当年三股流徙外地捎回口信说,“我们流放到阳和卫,不要打听了。”这个传说,经族人商议,派人到阳高县沿明长城一带寻找于氏第三股的下落。他们从阳高县一路找到天镇县,发现一条标语似曾相识,就详细探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地人因缘际会,终于遇面了。

经过两地双方族人多次沟通,互相详细了解才知道,原来朱家屯最早的于姓是于吉一行三人。据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于氏家谱》记载,于谦祖籍为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于氏族谱始祖于谦,下有二子,长子于世登,次子于崇登。明成化年间,约为1486年,于崇登长子于有道携三弟于南道迁到现河北井陉县于家村,于有道下有五子,按当地风俗每个儿子及其后代称为一股。长子、次子、四子、五子各股在家谱中均有记载,三股在明嘉靖25年至28年左右,因事被发配到阳和卫一带。五个儿子各称一股,老三就是三股。石头村的始祖叫于有道,正是明代兵部尚书于谦的孙子,流落到此,选择这样一处四面高山环绕,漫山遍野是石头的地方,开荒种地,垒石而居,逐渐集聚成村落。起初人们只知道祖先是大官,且有牌位在洞穴深处供奉,但谁也不敢提起往事。后经族人考证,才知于谦曾祖因做官从祖籍河南迁到浙江钱塘并世代定居。于谦后考取进士,逐渐做到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后在天顺元年,“夺门之变”中,明英宗复辟成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直系亲属大多数被流放,散布各地。井陉于氏家谱明确记载,少保于谦的次子于崇登在父亲遇害后,隐居在娘子关旁井陉县南峪村,生有三子,长子叫于有道,次子于东道,三子于南道。明万历二十八年,于有道与三弟于南道、妻子贾氏从南峪村迁到于家村。井陉县于家始祖即于有道,生有五子。从五个儿子起世代相传,各家一股。其中三子于三老与李氏生六子,第三子于童之孙就是于吉,恰好与天镇县朱家屯坟茔之祖于(余)吉相合。

于家人在石头村世代安居,为什么会有一股逃至塞外呢?原来石头村在明朝曾发生军垦强占村人熟地却用新垦的石头坡补偿的事情,这一行为严重侵害百姓利益,他们祖辈父辈从石头缝里抠出土,用石块垒成埂,完全是荒山上造地,又在这些土地上洒落下数不尽血汗,与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现在让他们把自己的熟土地拱手让人,再在荒凉的石头山坡上种植,实在难以忍受,就公然抵抗军队和官府这种强占行为。虽然保田成功,但多数于家人被改籍,有改为匠籍从事手工业的,有的改为“贱籍”成为奴仆、奴婢,三股于吉被改成军籍,发配到塞外。后据传回的口信才大略知道可能到了阳和卫一带。配军途中,据说又遇到“二马返疆”案(此案详情未得实证)。为保命,逃到天镇(当时叫天城卫)桃园堡村(即今天的朱家屯村),受到余姓人冒险相救,才隐姓落居,幸免于难,繁衍生息至今。

两地于姓人经多次互相探访、对接,反复交流,发现有五点可以佐证。一是天城卫(今天镇县)和阳和卫(今阳高县)作为明代军户所在之地,又都是明长城经过之地,阳和卫与天城卫紧邻。当初有关传说,以及井陉、天镇两地后人关于于氏三股发配至阳和卫的流传故事甚相吻合。二是据家谱记载,朱家屯三股在明嘉靖25至28年(1546年左右)出走。按天镇县朱家屯的三处干勾于家的祖坟年代推测,再从繁衍20代测算,恰好470多年,时间上吻合。三是各地于家人都知道一句“男儿伫天地之方,勿忘钱塘江;祖虽远不可不祭。”的家规,于家世代都口授心传至今,天镇朱家屯余姓一支也有这样的家规。四是朱家屯一直保留着祖上“查灯”年俗,与河北、河南、山东于氏族人的风俗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五是朱家屯余家一直认为本村余姓是余、于两姓合一的姓氏,这是一余两姓老人都认可的共识。

双方形成这样的共识,最后商量决定,朱家屯于家人派出代表择日到石头村认祖归宗。2018年12月1日早晨,红日破雾。天镇朱家屯于姓后人一行九人一夜奔波千余里,到河北邢台市井陉县于家石头村认祖归宗。早早等候在村口的于姓族人立即迎上去,握手问候!大家相拥来到族人早早安排好的下榻处,井陉于家十多人听闻消息也陆续赶来,大家相聚,嘘寒问暖,十足久别亲人。

早饭后,在村委的会议厅,于家五股二十多人相聚,主持人于彩田慷慨激昂地宣布,我们于家三股终于回家了!大家热血沸腾,齐声欢呼!议事厅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代表村委发表了讲话,于家族长宣布了族里的决定,于家村于家人代表、与于家人世代相依为命的康家人代表,天镇县朱家屯代表余宝泰也分别发言。为了这一次欢聚,石头村于闰兵撰写并打印好备忘录,两地于家族人郑重地签字并按了手印,共同见证并确认了三股的归属。经商定,由于两地辈分关系难以分清,三股另册修谱。

最为庄严的仪式是在于家宗祠祭祖,二十多族人在烟花爆竹喧闹声中,在主持人的号召下,所有族人三叩一揖,认宗祭祖并庄严宣誓:三股回家了!我们五股终于团聚了!族人参观祠堂,拜谒了先祖,观看图片和文字。最后族人合影留念,天镇县朱家屯于家九人也合影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庭院中那棵象征着于家人团结一心、荣辱与共的柏树,纹理绞曲有致,一直通向树冠,树冠恰巧由五根枝杈支撑,与他们的五股是多么神应!见证五股团聚的不止这棵柏树,还有村里与于家世代相惜相与的康家族人。

    2023年4月5日,经余宝泰等人数年呕心沥血组织筹备,于氏家祠落成暨家族庆典在朱家屯村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于氏后人100多人齐聚于氏家祠,共同庆祝这一盛典。

寻根求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修家谱,建宗祠,不仅是缅怀先人伟业,励志后人奋进;更是四处漂泊的游子望月怀远,寄托乡愁的心灵依托。河流有其源方能源远流长,树木有其源方能枝繁叶茂,而我们的根源便是故土、祖先。不忘根源,不忘来时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方能持续久远。(张卫春)

阅读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