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风光第36期

2024-09-26

李 植

县志记载,在我县马家皂乡龙池堡村埋葬着一名明朝万历年间的官员。他是科举考试入仕,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太仆少卿、绥德和沅州知州、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等职。他是明朝谏臣的杰出代表,他以家国社稷为重,不惧强权,不以利趋,冒死犯颜直谏,弹劾奸佞,被明史评为十大谏臣。他不畏生死,以忠义谏言守护着风雨飘零的明王朝,千古流芳。

李植祖籍扬州泰兴,他的祖辈在洪武年初到山西太原府、忻州府任同知(正五品),因不愿与上级同流合污,而被陷害罢官。洪武十五年他的祖辈举家迁徙到天城卫龙池堡。在龙池堡生活了170多年,传到了李植父亲李承式这一辈。李承式是个经商的奇才,数年时间把父辈边商产业做得很大。明中后期,大同地区商人纷纷南下扬州置产,成为内商。李承式也于嘉靖二十七年,从天城卫移居到离故土泰兴不远的江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承式考取壬戌科三甲进士,先后在钱塘、深泽、固安任知县。隆庆年间,升任兵部郎中。任职期间曾上书恢复朵颜三卫而触怒龙颜,被贬官到陕西按察使副史、备兵榆林。在陕西时由于政绩突出,升山东、福建布政使(从二品)。生有九子,有三子考取进士,一子举人,其中李植的位置最为显赫。

李植,字汝培,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万历五年(1587年),24岁的李植高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期间,李植以天下为己任,心怀报效朝廷的愿望,每日认真研究国家典章制度,思考治国大计。三年后被授为御史。

万历十年(1582年)夏,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他的同党锦衣卫指挥同知徐爵仍主管皇宫内务,负责阅读奏章,草拟诏旨。张居正的同党又倚靠徐爵,继而勾结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进一步把持朝政。万历皇帝早就想摆脱张居正一党的专权,在他活着的时候,无法实现。在他死后,非常期待大臣们能为他出力扭转局面。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植接受朝廷委任巡按京畿地区,他向皇帝请求放宽张居正原来规定的百官乘坐车马的限制,得到准许。李植揣摩圣意,知道万历皇帝想查张居正一党,以彻底肃清其影响。但大多数朝臣都是张居正的门生故旧,相互庇护。御史江东之上疏揭发徐爵的奸行,说兵部尚书梁梦龙与徐爵相互勾结,以得到吏部尚书之职,应撤职查办。万历帝立即将徐爵逮捕入狱,梁梦龙罢官。李植又上书揭露冯保十二大罪状。皇上震怒,将冯保贬谪并抄家。李植、江东之揭发了张居正一党,很合圣意,万历帝想破格提拔他们,给大臣们树个榜样。万历十二年(1584年),李植弹劾刑部尚书潘季驯“朋党奸逆,诬上欺君”,万历皇帝随即撤销潘季驯一切职务,以“尽忠言事,揭发大奸有功”,擢升李植为太仆少卿,江东之为光禄少卿。此举也引起朝臣对李植等人的忌恨。

首辅张居正死后遭反对集团疯狂报复,削其官秩,抄没其家,流放家属。大多数朝臣知道他被冤枉,但无人敢为其申辩,只有李植站出来说:“故相居正爵可削,家不当籍。”大臣们都佩服他公正。

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全国发生大面积旱灾。御史蔡系周借机弹劾李植说:“在古时候,朝中有奸臣,狱中有冤犯,则一定发生旱灾。李植迫不及待让吴中行执掌国事,其实是想让自己有个好退路。吴中行让李植掌管官吏的选拔,是想任用他自己的人。如果他们的计划得以实行,势必会使正直的人受到毒害。”又说:“李植数次对人说:‘皇上称我为儿臣,每次看到稀奇的宝物就邀请我一起欣赏。’他肆无忌惮到了这样的地步。现在的旱灾,实在是由于李植的缘故。”奏折上呈后,皇上未给予答复。江东之获悉后,上疏说:“沈思孝、吴中行、赵用贤及张岳、邹元标数位大臣,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臣实在是安心成为他们一党,高兴与他们来往。现在有人指责李植与他们为一党,李植实际上还没有我与他们亲密,我愿先罢我的官。”皇上不允许。羊可立也上疏说:“奸党怀念冯保、张居正的私人恩惠,造谣生事,想打击劝谏的大臣,不把臣等全部免职是不会甘心的,我乞求解职。”奏章下到内阁,内阁首辅申时行要求当面责问羊可立谁是奸党的头目。皇上还是想两方和解,停止了内阁的上奏,而指示都察院:“自今天起,御史上奏,应当以国事为重,不要因私情损害国家的利益。违反的人一定严惩。”李植、江东之请求回乡,皇上不许。七月,御史龚仲庆又弹劾李植、吴忠行、沈思孝为奸臣,皇上讨厌他排挤李植等,把他贬到外地。

万历帝准备在京城附近的大峪山给自己建造陵墓,李植跟随前去察看地势,认为此地并不理想,准备和江东之一道上疏论证。但万历帝听从礼部尚书徐学谟的建议确定在太峪山修建寿宫,万历十三年八月开始修建。大学士王锡爵是李植的老师,江东之、羊可立曾向朝廷推荐过他。王锡爵过去因为当面驳斥过张居正,而受人所敬重。李植等三人认为以修建大峪山寿宫没有尽心弹劾内阁首辅申时行,申时行一撤职,王锡爵必定能升为首辅。于是他们联合上疏说:“内阁首辅申时行和礼部尚书徐学谟明知道把寿宫建在石头上很不吉利,但仍主张建在这儿。徐学谟因为个人私利主张建在这里,申时行因和徐学谟是一党而赞成他的意见。现在修建的寿宫之地,与以前标志处,不是一个地方。他们没有为陛下尽心。”申时行上奏辩解,说:“陛下当初考察时,李植、江东之也在,但没有提出异议。现已二年,忽然提出这样的意见,很明显,他们是想借这件事把我赶走。”皇帝责备三人不应当以丧葬之事指责辅臣,停发俸禄半年。三人正研究如何继续上奏弹劾申时行之时,大学士王锡爵忽然上奏说,耻于为李植三人推荐,留在朝中于道义不当。又详细上奏说:“张居正、冯保被问罪,是陛下先有决定,言官只不过投皇上所好。他们除了收集张居正、冯保过去的事,别的就没有做什么。他们只有常人的才能,只是与陛下的思路一致,就被破格提拔。大臣许国、杨巍、舒化等人,过去都是他们推荐过的人,只是后来因为与他们有不同意见,就日日谋划算计他们。”万历帝准奏,贬李植为户部员外郎,江东之为兵部员外郎,羊可立为大理评事。后万历帝又亲自视察他的寿宫地址,认为大峪山很好。于是将三人调出京城。

李植贬到绥德任知州,不久称病回乡。在家住了十年后,起用为沅州知州,后来又调任右佥都御史。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植任辽东巡抚。到任后他带领边兵开垦荒田,先后开垦出田地4万多亩,每年产粮1万余石。户部将这一做法推广到整个边疆。驻辽总兵李成梁管兵不严,纵容子孙及部下扰民、伤民,李植上书弹劾制止;监税太监高淮是个贪暴之徒,在辽东征税残暴不法,李植向朝廷送了奏本,纠正了高淮的不法行径。

万历二十七年(1599),蒙古土蛮部进犯锦州、义州。巡按御史王业弘弹劾李植及诸将防御不当。李植向朝廷上奏说已经组织力量打退了敌人。同时他收集了王业弘一些问题上报万历帝。王业弘再次上疏诬陷李植歪曲事实。万历皇帝没有核查就下令让李植停职并等待进一步调查,谁知再没有起用。

万历四十七(1619年)年,郁郁寡欢的李植死在家中,享年56岁。他死后被授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遵照他的遗言,把他埋葬在从没有居住过的家乡龙池堡。他以一种近乎永恒的方式回归故土,表达了远离家乡游子的浓浓乡愁。

李植一生敢于建言,治奸惩恶,尽职尽忠,与宦官权贵斗争,不阿附权势,彰显了一个封建士大夫应有的高风亮节。李植还是一位诗人,著有《逋园诗集》《言事记略》等。《明史》赞其:“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群枉,不违乎正,而质之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之义,不能无疚心焉。”

阅读11
分享